最近成都的街头像被揉碎了一把金叶子——银杏叶从绿转黄的时节,连地上都铺了层圆滚滚的“小橄榄”。清晨在宽窄巷子附近散步的王嬢嬢蹲下来捡了半袋,边捡边念叨:“去年我用这个煮银耳汤,甜得很,今年再捡点。”可她不知道,这颗从绿化树掉下来的“小果子”,藏着连老成都都容易忽略的风险。
10月25日,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的绿化处工作人员给大家“泼了盆冷水”:“路边的银杏果,真的不能随便捡来吃。”第一个风险是“看不见的农药”——城市里的银杏树是景观树,每年春夏季要打几次防治蚜虫、红蜘蛛的药,果子上可能还沾着药剂残留;第二个是“土壤的‘隐形’”——绿化用地的土壤从没按“食用标准”检测过,路边的土可能沾过汽车尾气、建筑垃圾,果子吸收的重金属说不定超标;第三个更关键:就算你把果子洗得锃亮,生银杏果里的“氢氰酸”可是有毒的,去年有个小伙子捡了半斤直接炒着吃,结果上吐下泻进了医院,就是没处理掉毒性。
“不是不让大家吃银杏果,是要吃‘靠谱的’。”工作人员说,真想吃得去超市或者菜市场买,那些是种在农业基地里的,有农残和土壤检测;而且就算买了,也得先把绿色的外种皮剥掉(别用手直接碰,会沾到刺激性汁液),再用开水煮15分钟,把毒性降低了才能吃——毕竟“好吃”和“安全”之间,得先站好“安全”的队。
其实除了“能不能吃”,还有个大家常问的问题:为啥有的银杏树上满是果子,有的却“光杆司令”?答案很简单——银杏是“雌雄异株”的树,只有雌株能结果,雄株只能开“看不见的花”;而那些掉在地上的果子为啥闻着有点“臭烘烘”?不是坏了,是成熟的外种皮里藏着丁酸、己酸这些物质——人类觉得臭,可红胸松鼠、果子狸却把这当“美食信号”,毕竟果子里的淀粉和蛋白质,是它们冬天的“能量包”。
王嬢嬢听了这话,把布袋子里的果子倒回了树下:“原来我去年是‘侥幸没出事’,以后再也不乱捡了。”其实街头的银杏果不是“废物”,是大自然给我们的“小提示”:就算是身边最熟悉的东西,也得先搞清楚“来路”;而那些我们觉得“难闻”的气味,恰恰是动植物之间的“小默契”——你嫌臭的东西,可能是别的生命的“香饽饽”。
说到底,秋天的银杏是成都的“城市名片”,我们可以拍它的叶、赏它的景,但别把地上的“小果子”当成“免费零食”。毕竟,安全比“尝鲜”重要,不是吗?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