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照2021年国家药监局修订的《第一类医疗器械产品目录》,“穴位压力刺激器具”严禁添加中药、化学药物等发挥药理作用的成分——因为一类医疗器械的本质是“物理刺激”,不是“药效治疗”。可不少商家却把“中药成分”当卖点,明明是物理贴剂,偏要装成“中药神贴”,这本身就是违规。
 
有消费者晒单拆穿了套路:“贴里就一个小钢珠,根本压不准穴位,贴了只有点发热,啥用没有。评论全是假的,收货后还被拉进微信发优惠套餐,像搞传销。”而专家更直接——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科医生唐志坚说:“一类器械的物理刺激,顶多缓解点局部不适,想让药物直达消瘤?完全是瞎扯。”
 
更乱的是备案号。某款贴剂一会儿标“皖阜械备20200077号”,一会儿标“鲁潍械备20220011号”,可前者在国家药监局根本查不到,后者的备案企业是山东众之康,和产品宣传的“中药贴”完全不沾边。
 
而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邓勇教授提醒:“商家抓的就是‘怕手术’的心理,用‘不手术不吃药’当噱头,本质是利用信息差钱。要是真信了,耽误了手术时机,肌瘤长大压迫膀胱、导致贫血,更麻烦。”
 
其实肌瘤没那么可怕——直径小于5厘米、没腹痛、月经正常的,定期复查就行;就算要治疗,正规医院的针灸、中药能辅助缓解,真到了手术指征,微创也能解决。最怕的就是信了“贴贴就能消”的鬼话,把小问题拖成烦。
与其花几百块买没用的贴剂,不如去医院做个B超,听医生的建议——毕竟,身体的事儿,可不敢赌“贴一下”的运气。
 
        
        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