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是冉思遥,游戏行业的品牌策划,混迹这个圈子第7个年头。每当“张馨予手游”之类的关键词冲上热搜,我的微信和工作邮箱总会被老板们轰炸:“这次火的是怎么蹭出来的?咱们能借点光吗?”你们看到的是热搜爆点,我看到的却是手游市场和娱乐圈联动下的一系列潜规则与心照不宣。就让我用真实数据和一线视角,带你们解开背后的流量密码——要知道,表面的热闹背后,水远比你想象的更深。

明星加持:手游出圈的万能药,还是双刃剑?

明星与手游合作,这本来已不是什么新鲜事。尤其到了2025年,手游市场更是热闹。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发布的《2025中国游戏产业报告》显示,2025上半年国内手游市场规模约1400亿元,相比去年同期上涨8.6%。明星代言或出镜的手游收入贡献已占到整体市场的22.9%。张馨予的加入无疑带来了一波新的讨论浪潮。

可如果你以为明星只是单纯做个广告,拉来流量就完事,那就太天真了。实际运作里,明星和IP的绑定,往往是策划团队经年累月推演后的精算棋局。每一位明星背后,其实都有一整套舆情、粉丝画像及内容分发策略。例如张馨予涉足的那款玄幻题材手游,在她参演相关宣传片、参加线上直播后,三天内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直接突破7亿。可这种爆发式的流量,能否转化为稳定的日活与留存?圈内早有定论,光靠明星,能带来关注却未必带来黏性。

谁才是“张馨予手游”真正的受益者?数据背后的小心机

你以为明星代言带货,赚麻了的只有游戏厂商?其实链条上的每一环都有自己的算盘。手游品牌方看重的是首发期的曝光和下载量,明星团队则更关注艺人的商业价值和口碑。以张馨予合作的那款手游为例,2025年上线首月注册用户破780万,但45天后实际留存仅16.2%。这里的“漏斗效应”再明显不过。明星效应像引爆一颗烟花,第一个月冲上巅峰,热度消散后依赖的还是内容本身。

再细细看看,受益最大的往往是内容分发平台。B站、抖音、小红书等平台借此大笔引入UGC内容,玩家与粉圈二次创作,带来新的讨论场域。2025年Q1,B站张馨予手游相关视频总播放量高达3.1亿次,甚至平台还为此特设“明星X虚拟世界”话题专区。这种内容和流量的深度循环,有时比游戏本身更赚钱。

内容与数据共舞:短命爆款,还是可持续流量?

每次看到明星手游冲榜,最常被内部复盘会议追问的就是:这样一波操作,能撑多久?决策层面临的,是“内容即王道”的残酷现实。张馨予本人的IP属性、粉丝经济的活跃度、手游的世界观搭建和玩法创新,缺一不可。数据告诉我们,2025年能够维持前十留存率的明星手游不到10%。绝大多数依赖于短周期热点,上线3个月即进入冷却期。

举个例子,张馨予手游中主打的“角色扮演+互动短剧”玩法,刚上线时确实拉动了每天新增用户。但进一步跟踪后,发现核心付费玩家的月活跃仅占总用户5.8%。泡沫背后,是内容创新有限、玩法趋同、社区氛围单一导致的用户流失。正如一位前端开发朋友跟我说的,“真正留下的,往往不是因为某个明星,而是因为那个世界本身够好玩。”

案例拆解:一场流量盛宴中的共赢与遗憾

2025年春节档,有两款明星手游同期开测。其中一款正是张馨予深度参与的项目。项目组甚至开发了专属表情包和彩蛋剧情,还为核心玩家打造了张馨予NPC“私信”互动。在获得微博热搜、站内推文爆发的团队也同步摸索社区治理新思路——邀请粉丝团管理员参与内测、协助引导新玩家。这是过去很少见的“粉丝主导社区”共建模式,带来了短期的高粘性和良好口碑。

但另一面,快速拉起的项目更考验后续运营能力。一旦话题退潮,无论是明星本人还是手游产品,都会面临“冷启动重新洗牌”。根据36氪的2025手游市场分析,超过70%的明星IP手游在首月后便遭遇日活腰斩。团队如果仅依靠明星效应,缺乏内容深耕,很快就会陷入“昙花一现”的尴尬。

流量之外,如何才算真正的“成功”?

站在行业策划岗位的角度看,明星与手游合作的表层热度远不等于可持续增长。只有产品本身内容足够扎实,生态布局、IP塑造和社区活跃形成正反馈,才能延续热度。“张馨予手游”模式火爆,是阶段性的成果,但放眼更长远的商业路径,如何用明星效应撬动用户自发内容生产与再传播,才是真正的核心命题。

成功的定义,不该只停留在“榜单高光”或“热门话题”。我始终觉得,能让玩家愿意在游戏世界里留下记忆、构筑情感连接、甚至在张馨予NPC退场后还念念不忘的手游,才是行业的理想蓝本。光鲜亮丽的表象下,是一场关于创新与共赢的“拉力赛”。

各位,读到这里也许开始重新思考:你喜欢的,是张馨予的角色、手游本身,还是那个由营销、数据、粉丝共同编织出的热闹江湖?这背后的流量密码,我还会持续关注下去。也欢迎你和我一起,戳破下一个爆款的流量幻象。

张馨予手游背后的流量密码,圈内人如何看清潜规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