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地时间10月25日下午,吉隆坡市中心那家常年承办国际会议的酒店里,中美经贸团队的会议室门被推开时,先飘出来的是速溶咖啡的香气——没有红毯,没有提前摆好的话筒,桌上摊着的文件页角卷着边,连背景墙上的时钟都比北京时间慢了1个小时。
委员、副何立峰和美国长贝森特的手在镜头前握了三秒,新华社记者白雪骐按下快门时,注意到两人的袖口都沾着点笔渍——显然出发前都还在改方案。“这次没搞‘流程式开场’。”现场一位工作人员事后说,双方坐定的第一句话不是“欢迎”,而是美国代表团的经济顾问翻开笔记本说:“我们带了37条企业反馈的具体问题,想先从农产品关税配额谈。”
这让守在酒店外的几个中国企业代表松了口气。做东南亚跨境电商的张姐是特意从新加坡赶过来的,她的笔记本上列着“跨境支付结算周期”“生鲜类商品清关时效”两条问题,“之前线上问过好几次,这次就想等磋商结束,看看有没有‘准信’。”而旁边做汽车零部件的马来西亚华裔商人更直接:“我不管‘大方向’,就想知道‘美国的芯片进口许可证能不能快7天’——工厂的生产线等不起。”
不是所有人都抱着“乐观”。酒店大堂里翻着财经报纸的分析师抿了口茶说:“过去也不是没谈过,但有些问题像‘老钉子’,拔出来要费功夫。”但他话没说完,就被路过的导游打断:“我上周带的美国游客还在问‘中国的电动车能不能便宜点’——老百姓不管政治,只看口袋里的钱能不能买着实惠。”
其实会议室里的氛围比外界想的更“实在”。有参与磋商的人士透露,双方把“争议议题”放在了下午——上午先解决“能共识的小事”:比如扩大美国农产品对华出口的检验检疫合作,比如允许更多中国企业参与美国中西部的 renewable energy(可再生能源)项目。“没搞‘漫天要价’,也没说‘原则问题不让步’,就是‘一条一条啃’。”
等到26日磋商结束,何立峰和贝森特一起走出会议室时,门外的记者问“有没有成果”,贝森特举了举手里的文件夹笑:“至少我们把‘下次见面的时间’写进去了。”何立峰则对着镜头说:“经贸问题从来不是‘谁赢谁输’,是‘一起把蛋糕做大’——就像吉隆坡的热带水果,摘下来要分着吃才甜。”
酒店外的街道上,卖榴莲饼的小贩举着牌子喊“新鲜出炉”,几个路过的中国游客凑过去买,其中一个笑着说:“刚才看新闻说中美在谈,哎,要是谈成了,以后买美国的车厘子是不是更便宜?”小贩听不懂中文,但跟着点头——他的饼里裹着中国产的榴莲酱,盒子上印着“Made in China”。
其实对普通人来说,“经贸磋商”从来不是电视里的“大新闻”,是超市里的进口牛奶价、快递柜里的跨境包裹、工厂里的机器能不能转起来。吉隆坡的风里没飘着“口号”,飘的是“解决问题”的味道——这或许就是这场磋商最“热”的地方:不是上了多少热搜,而是有没有真正碰到“人的需求”。
